知物百科,有趣实用的百科知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百科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周易

古代如何过中元节(古代人如何过中元节)

时间:2023-08-19人气:作者: 佚名

古代如何过中元节(古代人如何过中元节)

文章目录:

1、古代如何过中元节?比现代更隆重

2、关于中元节的诗歌有哪些

3、中元节的诗句,关于中元节的诗句大全

4、详解中元节的由来及习俗

5、农历七月民俗,比中秋还隆重的中元节闽南普渡

6、猜你喜欢:

1、古代如何过中元节?比现代更隆重

中元节始于古代,沿袭至今,中元节普度是现在最主要的过节方式。那么,古代的人们是怎么过中元节的呢,是比现在更加隆重呢还是仪式等更少一点?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古代的人是怎么过中元节的,和现在相比会怎样。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可能也感兴趣》》南方三省的中元节习俗

宋初的时候,中元节与元宵节一样,也要四处张灯,以显示节日之隆,此习俗在宋太宗登基后被废止。到了南宋,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店肆就开始售卖纸制的鞋靴、头巾帽子、五彩衣服,供人们焚烧献给亡灵。享祀时,人们用桑叶来铺衬桌面,用葛黍苗、麻苗、粟苗做成的麻谷窠儿系在桌子脚上,寓意为用收成来敬告祖先。

中元节的前一天,人们在寺庙前方的广场上竖立起一根数丈高的竹竿,顶端系一盏灯笼,名为“灯篙”。此为公众性质的祭祀。民间传说,灯篙上的灯笼点亮之后,散布于各处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知道了明天在此处有食物可享用,于是会相约到此饱餐一顿。到了中元节这天,肉坊要罢市一天,民众也大都茹素食斋。第二天黎明,有小贩挨家挨户地叫卖穄米饭,也标志着中元节的供奉仪式已经完成。

南宋孝宗年间曾任宰相的梁克家,在着作《淳熙三山志》中记叙了家乡福建的一些中元节习俗。北宋时,人们喜欢在中元节这天到神光寺游玩,蔚然成风,该寺热闹若墟市,当时的太守王逵还作有《中元燕百丈小楼》诗记载盛况:“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楼高阁与云齐。中山酒熟中元节,归去从他醉似泥。”到了南宋,人们又觉得此举没有什么意思,遂将这此俗废止。

明代年间,福建地区的中元节祭祀依然非常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备好冥衣纸钱,写上先人名号,然后焚烧祭拜。若是出嫁的女子祭祀过世的父母,还要在纸衣、纸钱上面笼上薄纱焚烧,以示区别,谓之“纱箱”。在莆田一带,人们于七月十五这天清晨将供品准备周全,然后全家打扮齐整,出门往空中作揖礼让,意为将祖先的亡灵请入家中。祭祀完毕,又毕恭毕敬地将亡灵送出家门。到了晚上,大家又准备好斋饭、馄饨、纸钱,请巫师在市集上放焰口,施食给无人祭祀的野鬼。由于所费颇高,一些青黄不接的穷人家,为了这个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有时要延期至八九月份才能完成。

2、关于中元节的诗歌有哪些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甚至更高的学历。在节日文化方面你都了解的多吗?学过的诗歌一定是数不清了吧。那关于中元节,你知道有哪些诗人的诗歌是写关于中元节的吗?下面小编找的诗歌有没有你知道的?一起来看看吧!

《日赠张尊师》

(唐)令孤楚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中元日观法事》

(唐)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3、中元节的诗句,关于中元节的诗句大全

中国自古就很迷信,在古代就有鬼节,那就是中元节。中元节是祭祀鬼神的日子,也是人们为死去的亲人祖先超度念佛的日子。这个节日在古代颇为重视,人们相信善恶皆有报,鬼神是存在于世间的。一些文人墨客会在这一天吟诗作赋抒发情感。下面小编带领大家走进中元节,领略诗的文化。

中元日观法事

(唐)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中元观法事步虚虚

(唐)殷尧藩

兀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虚声。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中元作

(唐)李商隐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您可能还会喜欢:

五四青年节的概念和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七绝诗

中秋节的祝福语大全

重阳节饮食:重阳节吃什么

4、详解中元节的由来及习俗

中元节也称之为“鬼节”,这一天人们要祭祀先人,还有些人在这一天要到河边去放河灯,传说这天是地狱开门值日,已故的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也是鬼节。

那么中元节的由来是什么呢?还有中元节的习俗都有哪些呢?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吧!

中元节的由来及习俗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您可能也喜欢:

除夕是几月几日?除夕的习俗详解

春节的传统习俗之拜年的由来

春节习俗:为什么大年初二要回娘家?

春节饮食习俗之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

5、农历七月民俗,比中秋还隆重的中元节闽南普渡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鬼节——“七月半”,在道教里叫做中元节。每到了这个时候,我国闽南地区的民众都有“普渡”习俗,其氛围之浓厚,甚至比中秋还隆重。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农历七月民俗,比中秋还隆重的中元节闽南普渡。

普渡民俗是什么

普渡是鬼魂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应该说是一种民风民俗。“普渡”原是佛教的术语,意为广施法力,使众生遍得解脱。早在汉代之前,中国就有“上元”、“中元”、“下元”三个节日,中元在七月十五,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佛教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传播开来。由于目连救母的传说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和祖先崇拜不谋而合,故很快被人们所接受。

经南朝梁武帝的提倡,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中心的佛教盂兰盆会与中元节合而为一,并逐渐取而代之。乾隆版《泉州府志》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俗名普渡。南国风俗,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

闽南普渡的由来

福建的中元普渡活动以闽南最甚,何时形成史志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明清时期已成为普遍的习俗,至于普渡的来历,闽南地区有许多不同的传说。

一种说目连救母时,打开地狱的枉死城门,许多孤魂野鬼趁机溜出,游荡在人间作祟。为了不让这些孤魂野鬼加害于人,目连与阎王商定,让阳间百姓在每年7月份祭祀鬼魂,让它们大吃大喝一个月,待它们酒足饭饱醉熏熏之后,再骗回枉死城关押。

另一种说清初强制汉人剃发,许多不愿剃者被杀,泉州城里也死了不少人。有一天,8个仍留头发的年老明代遗民从深山下来,连袂进入泉州城,因不愿剃发而被守城清兵杀害,这8人死后化为厉鬼,每逢凄风苦雨之夜,哀哭不止,声闻远近。

泉州百姓遂在城西北进贤宫里为他们设下8个神位供奉,每年中元节,有许多人前来祭祀。后来因传说这8个鬼神十分显应,故在中元节前来祭拜者云集,常因争抢神前香案而生争执。

乾隆年间(1736—1796年),一些缙绅倡导各家分别在自己门口设宴遥祭,并经公议商定,每年从七月初一起,各个铺境按日轮流举行普渡,祭祀这8位亡魂及一切无主孤魂。这些说法虽无史实根据,但许多群众却深信不疑。

闽南普渡的种类

闽南地区的普渡分为“公普”和“私普”二种,“公普”即中元祭,各村落以所在寺庙为中心举行祭典,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多半在七月中旬进行。旧时公普日,寺院要竖灯篙、放水灯、设祭坛孤棚、诵经拜忏,普渡孤魂游鬼。

“私普”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各村日期不同,一般从七月初一开始至七月三十日结束,延续一个月,有的县甚至连续进行几个月。农历七月初一俗称“开鬼门”,冥府打开鬼门,孤魂涌向人间,故是日下午,各家各户须在门口供奉祭品,烧纸钱,从而揭开普渡的序幕。

农历七月三十日则对应地俗称“关鬼门”,是将从初一起放出在阳间的孤魂游鬼,在它们酒足饭饱之后于是日收归冥府,各家各户又要祭拜一番,一年一度的普渡宣告结束。

闽南普渡的历史发展

早期,闽南地区的普渡是在同一天举行,由于游神等原因,常常发生纠纷甚至引发宗族械斗。为此,经协商议定,各街衢巷里和村落轮流普渡。分日轮流普渡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宗族间和村落间的纠纷,但又产生了竞尚奢侈、酗酒滋事、聚众赌博等陋习。而一些人忙于赶宴,今天这一乡,明日那一村,吃来吃去,宴饮经旬,既伤害肠胃,又耽误生产,弊端显而易见。

普渡发展到后代,变本加厉,除了七月的所谓“正普”外,逢闰七月还要来一次,有些地方八月份还要“重普”一次,滨海地区8年还要举行一次“水普”。晋江、同安等地,“普渡”一直延续到农历九月底,为害更大。

一些有识之士对这般铺张奢侈的普渡活动早有非议,并予以抨击,清末泉州人吴增就写诗道:“流俗多喜怪,不怕天诛怕鬼害,七月竟作盂兰会。盂兰会,年年忙,纸满筐,酒满觞,刳鱼鳖,宰猪羊,僧拜忏,戏登场,烟花彻夜光。小乡钱用数百万,大乡钱用千万强。何不将此款,移做乡中蒙学堂。”(《泉俗激剌篇·盂兰盆》)。

但是由于此习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加上巫婆、神汉之类推波助澜,普渡之风依然是愈演愈烈,百姓不胜负担,甚至一度有为此借高利贷者,卖儿鬻女者,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但因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又不得不屈服于传统习惯的巨大压力。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人民政府的教育和引导下,闽南各市县发动群众订立村规民约,不做普渡,不互相请客,不大吃大喝,不酗酒闹事。各级干部还深入乡村,进行检查、督促,普渡之风大为收敛,其间,虽有反复,但其场面已远不如昔日。

现如今每逢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闽南家家户户多选择在自家祭拜,祭品的选择相较于早年也更加丰富,香烛纸钱等也渐渐被更为环保的鲜花代替。同时在一些寺庙或者宗祠,也会举办普渡仪式,僧众集中祭拜。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