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物百科,有趣实用的百科知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百科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周易

特色面条:陕西礼泉烙面(礼泉烙面面条批发)

时间:2023-09-22人气:作者: 未知

特色面条:陕西礼泉烙面(礼泉烙面面条批发)

文章目录:

1、特色面条:陕西礼泉烙面

2、马勺脸谱,陕西特色手工艺品

3、细数陕西特色工艺品,你知道几个?

4、陕西特色戏曲文化:陕西眉户戏

5、猜你喜欢:

1、特色面条:陕西礼泉烙面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非常多的物品,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在历史也创新出很多的菜式,也因为这样才造就了中华料理的博大精深,而陕西作为我国古代相当重要的文化中心,你对陕西的礼泉烙面有多少了解?本期陕西文化为你解析。

礼泉烙面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是陕西关中地区汉族特色面食。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其特色吃法称之为“泖”,即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开水浇之。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

烙面由于存在的区域较小,面食里面只能算作小品种,然而其历史悠久,来头之大吓人一跳。据考此面起源于商末周初,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面食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

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军士,背负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开辟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人因此称烙面为“世界最早的方便面”。由此算来,礼泉烙面当之无愧是日本发明的那个方便面的老祖宗了,只不过日本人那个哄肚子的袋装品铺天盖地,大行其道,老祖宗却如夕阳下羸老的耕牛,只能踽踽于礼泉及周边的狭小之地,不由不令人喟叹万千。

却是极有讲究:一是要面少汤多。烙面遇到热汤,空隙开张,汤的五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汤里有面,面中有汤,汤多面少,才能热气蒸腾,美味浓烈,因而一碗面以三、四筷子捞完为宜。正因为如此,礼泉人吃起烙面来显得饭量特别大,动辄一、二十碗,黄口小儿也能轻松吃上七、八碗,令外地人听了惊愕。二是热汤浇上即食,万不可拿着筷子吃吃停停,搅搅拌拌,左右寒暄,耽搁时间。烙面膨胀较快,即浇即食,能品味到烙面的筋细和汤的辣香,这正是吃烙面的神韵所在。

在汤里泡得过久即胀软难吃,两者口味相差极大,此点切记。三是只吃面而不喝汤。汤已入面,面中含汤,吃了面还喝汤,过头了,饭后一定口渴不止。曾有人到礼泉吃烙面,吃完一碗后掀起碗底将汤也一饮而尽,还大呼过瘾,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的笑柄。因而,讲究吃的方法,是品食美味的前提。某君性急,吃礼泉烙面抓一大把,搞得稀糊一大碗,末了评价说,这么难吃的面,真不知礼泉人为啥那么爱吃。一礼泉人闻听,勃然作色曰:“啥有啥的吃法,横吃的西瓜他偏要竖着吃,没吃成却洗了脸,能怪西瓜不好?!”看来吃有吃窍,食有食道,想吃出味道,要讲究窍道,此言一点不差。

2、马勺脸谱,陕西特色手工艺品

要说京剧脸谱,人人都知道,但是提起马勺脸谱,那么就很少人会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只能顾名思义的知道是脸谱,但其中的历史渊源,种类什么的都不太清楚。本期的陕西文化带你了解马勺脸谱。

马勺脸谱是陕西汉族特色手工艺品,属于宝鸡社火脸谱的一种,在陕西民间,春节至今仍有耍社火的习俗。凤翔民间社火马勺脸谱简称马勺脸谱,是在继承西府民间社火脸谱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兴的民间手工艺术品。由中国民间社火脸谱演化而来。当地民众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彩绘于马勺之上而因此得名。马勺采用树材,制作简便,历代农家乡民必备。彩绘简繁皆宜,人们将其悬挂厅堂居室用于扶正祛邪,镇妖降怪,表达祈福纳祥、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因而马勺脸深得人们喜爱和崇尚。经现代民间艺术工作者的继承和发展,马勺脸谱是汉族民间艺术中的珍品。

马勺脸谱为陕西三秦汉族民间所独有,由中国民间社火脸谱演化而来。马勺原本是当地汉族先民的一种生活用具。从夏商沿用至今,选用优质的桐木、春木、桃木等作为原料,通过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细刻而成。社火马勺脸谱传承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渊远文明,记载着周秦文化最辉煌的民俗过程。当今的社火马勺脸谱,出自民间贫苦资深艺人之手。他们以深厚扎实的画工,配以多层次的图案,使得作品突显大红大绿的西部特色。风格稳重,意境深远。其粗犷的造形、稚拙的纹样、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想象、线条穿插变化、使得忠奸善恶各具特色,既单纯又细腻。个性清新自由、大胆、夸张、异彩纷呈,充分显示出了广大汉族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智慧。社火马勺脸谱的图案内容多取自“封神榜”等民间传说具有法力和正义人物的造形,其寓意为镇宅、辟邪、驱赶寂寞冷清,表现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美学装饰效果极佳,不失为一件极其珍贵的手工艺术收藏品。

马勺脸谱的制作一般先选用优质的桐木、柳木、桃木等为原材料,经民间工匠用特制刀具手工刻制而成。其谱式图案多取自《封神榜》、《三国演义》、民间传说及地方戏曲中具有法力、正义感的人物脸部造型。它从传说人物的容貌、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的手法、定程式的图案、变化的形体、鲜明对比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是各类人物的政治、道德、性格等形象的高度概括,并从中寓褒贬、别善恶、见气质、寄托爱憎。其风格独特、造型粗犷、线条优美、色彩强烈、给人以原始清新之感,极富民间气息。现又逐渐融合近代美学思想,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堪称“西府一绝”。

马勺脸谱的产品主要包括:马勺脸谱、梭子脸谱、铲子脸谱、木锨脸谱、护斗脸谱、锅板脸谱、以及斗脸谱、棒槌脸谱、风箱脸谱,另外还有碾子、棺材、推车、亭子脸谱等。

马勺脸谱是古老大型社火游演扮相的蓝本,由民间艺人世代秘传。社火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祭祀活动。至今宝鸡地区存有“耍社火”这一传统习惯,宝鸡社火脸谱以夸张手法大胆运用色彩,黑为正,红为忠,白为奸,黄为暴,蓝为莽,绿为义等。表现人物特征,尤以表现周秦历史及传说的人物见长,把社火脸谱图象刻画在泥,纸模,木马勺,梭子,木铲上,其落笔回转顺达、匀而不板、工而不僵、粗犷豪放、色彩明快。

社火脸谱源于西周,是至今保存;延续下来的汉族民间吉祥物。西北地区汉族民间常悬挂在厅堂,招财进宝;迎祥;纳福之意。上百款不同人物造型的脸谱,生动;夸张;想象力丰富。是极其稀罕的手工珍品。

社火脸谱,是用马勺作绘画的“纸”,以社火脸谱为内容的社火脸谱构图。勾画、涂色、注重眉、眼、嘴的装饰,它从人物的性格和容貌特征出发,以夸张的手法描画五官的部位和肤色,进而突出表现各类人物的内心本质,社火脸谱的眉眼可分为以下几种:眉:疙瘩眉,梳子眉,对丝眉,泰山眉眼:平眼,忠眼,残眼,兽眼。强调色彩对比,感想而豪放,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比如: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钢直灰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等等。陕西社火马勺脸谱,以它猢的绚丽色彩,感想淳厚的风格,简括奇特的艺术造型展现着传统戏曲的博大精深。马勺脸谱,以它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其纹饰证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号,在脸谱上被完整的继承下来。社火脸谱是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用日月纹、火纹、旋涡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表现人物的性格。以色彩辩识人物的忠、奸、善、恶,红为忠,白为奸,黑色为正,黄为残暴,兰为草莽,绿为仪侠、恶野,金银为神妖。木勺脸谱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距今已经拥有1500年的历史。陕西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历史上曾经流行过用悬挂绘有彩色善面图形的木马勺来镇宅辟邪的习俗。凡家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诸如人丁不旺,意外灾难发生,就请社火艺人在平日的舀水木马勺上画一善面图形,挂在门框上或房廊下,据说可以镇宅辟邪。

3、细数陕西特色工艺品,你知道几个?

陕西民间工艺品主要指在陕西当地生产的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或纪念品。这些都是在旅游的途中遇到必买的,都有着不同的特色。本期小编就要带你去陕西文化看看陕西的特色工艺品。

以剪纸艺术为代表的陕北民间艺术和工艺品,和以刺绣、脸谱、年画等为代表的陕南民间艺术和工艺品,分别散落在素有革命传统的黄土高原和令人流连忘返的龙脉秦岭盘踞和绵延的大地,给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带来一分淳朴的遐想。

仿秦兵马俑、仿秦铜车马、仿唐三彩、户县农民画、剪纸、彩绘泥塑、柳编、木版年画、秦腔脸谱、青瓷器、唐壁画摹本、刺绣、皮影、陶哨、藤编、冬青木烙花筷、草编、西安蓝田玉。

陕西民间工艺品主要指在陕西当地生产的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或纪念品。最具有特色的是:陕北剪纸、关中皮影、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社火马勺脸谱、兵马俑、仿古青铜器、耀州瓷器、麦秆画(麦杆画)、面塑(面花)。

4、陕西特色戏曲文化:陕西眉户戏

陕西眉户戏是汉族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眉户戏的曲调委婉动听,各地的人民都喜欢观看,眉户戏的曲调种类丰富,由于眉户戏流传较广,加上各地不同的特色口音使得眉户戏更加的种类繁多。你对于眉户戏了解多少呢?本期的陕西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关于眉户戏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眉户源于何地,尚无文献可考,艺人相传,说法不一。一说源出眉县、户县,故称“眉户”,眉县和户县一带位于秦岭太白山麓,自古盛行民间歌曲,眉户曲起源于这些民间歌谣,古称“清曲调”。眉户曲在华阴和华县一带逐步发展为眉户戏曲。一说源于秦穆公宫廷的一种宫词曲,最早流行于雍邑(今陕西凤翔县)。因唱腔、音韵委婉抒情,词句通俗易懂而备受民众赞扬。如晋陆机说:名激情唱,榜人纵棹歌;唐李白道:“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一说源于晋南的蒲州、临猗、临晋一带。

但可以肯定的是晋南眉户是由陕西眉户演变而来的!它的唱腔中既有眉、户二县的太白山歌,也有华阴、华县的民间小曲,更有晋南的民歌调。一说源出华阴、华县,因曲调悦耳动听、迷人,陕西有将“胡”作“戏”解之说,故称“迷胡”,即迷人的戏的意思。华阴和华县是周朝郑国地域,眉户可能受到“郑声”的影响。由此眉户在关中分为东西两路,关于东路眉户,流传有“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指吊线木偶),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

清朝乾隆年间,随着秦腔等各地戏曲艺术的发展,眉户逐渐被搬上了舞台,形成了一定数目的剧目。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称“眉户”,所以今称眉户者居多。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在陕西,有人把唱曲与民间秧歌、社火相结合,以小调曲子为主,发展成为小戏,逐步由“地摊子”搬上舞台。这一时期,在晋南也有“地摊子”艺人吴小宝、王喜荣、王胜才等开始把眉户搬上戏台演出。

同治、光绪年间涌现出一批艺人和一些专业戏班,如月月红、柴寅娃的少华班,活动于陕西渭河以南一带;印福、杨老四等人由“花鼓”改唱眉户,活动于渭河以北地区。初期剧目,多为由小丑、小旦、小生搬演的小戏,如《张琏卖布》、《刺目劝学》、《闹书馆》、《李彦贵卖水》一类。艺人在演出过程中,不断从地方大戏中吸收唱腔、锣鼓、伴奏曲牌、身段、扮相、服饰等,用以丰富自己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力。

陕西的眉户多借鉴秦腔,山西的眉户则多借鉴蒲剧,遂逐步发展为能够表现历史故事题材的戏曲剧种,能演出《蝴蝶杯》、《串龙珠》、《八件衣》等一类戏。但长期以来,眉户仍以小戏为主,并在民间一直保持着既无妆扮,又无表演,一唱到底,全无白口的清唱形式,与眉户戏一并流行。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的指引下,晋南名艺人李卜到达延安传授眉户,当时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及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眉户形式反映边区人民斗争生活,编演了《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剧目,为新秧歌剧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艺术条件,也为眉户演出现代戏打下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华阴县眉户剧团,山西临汾地区眉户剧团,临猗县眉户剧团以及四川广汉县剧团等专业团体。创作和改编了不少现代戏和历史故事戏,以现代戏《梁秋燕》最驰名。

5、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