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物百科,有趣实用的百科知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百科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模式是什么 城市空间结构三大模式例子

时间:2024-07-13人气:作者: 佚名

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模式是什么 城市空间结构三大模式例子

1、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理论由芝加哥学派提出,从属于社会科学领域,主要从人文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试图将人类生活、社会结构等社会人文因素与城市空间特征结合起来,强调人文活动对城市空间的作用,描述并分析空间的形式和演化。

2、同心圆模式。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伯吉斯根据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构成的分异特征,于1925年提出了针对北美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式。该理论认为构成同心圆模式的背景是区位地租这一经济因素,但更多的是基于社会学的人口迁移理论。他引用了生态学中侵蚀和演替的概念来解释该模式,认为低收入阶层不断向外扩展,迫使高收入的社会阶层向更外围的地区迁移,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演替过程。

3、同心圆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城市各功能用地以中心区为核心,自内向外作环状拓展,可划分成5个环状的区域:①第一环称中心商业区。中心商业区位于整个城市空间的中心,四通八达,土地寸土寸金,只有那些获利较多,用地节省的职能机构如银行、百货商店、剧院等在这里立足。②中心商业区的外围为第二环,称为过渡区。贫民窟、仓库、工厂、住宅、舞厅、妓院和赌场等都集中在这里,其居民往往是少数民族、新移民、流浪汉、娼妓和其他下层社会贫民。过渡区经常在变化,区内的建筑经常被拆除,让位给中心商业区。当居住在该区的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以后,亦随时迁出这一区域,由新来的移民替代。③第三环是工人住宅区。与过渡区相比,这里的建筑差不多都是家庭式住宅,设备条件比过渡区要好一些。居民以低收入的工人和移民子女为主。④第四环是高级住宅区。白领工人、职员和小商人多住在这里。区域内有高级公寓,有单家独户的住房。⑤最外一环即第五环超出都市边界以外,称为往返区。社会的中、上阶层居民的郊区住宅坐落在这里。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数使用通勤票,他们在市中心工作,上下班往返于两地。

4、扇形模式。同心圆模式提出的均质性平面的假设在现实中不存在,随后同样在对美国的实证研究基础上,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扇形模式,该模式中保留了同心圆模式的地租机制,即线性可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他把中心的可达性称为基本的可达性,把沿着辐射运输路线所增加的可达性称为附加的可达性。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路线的附加可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呈楔形,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楔形,它可左右隆起。居住方面,贫民住在环绕工商业土地利用的地段,而中产阶级和富人则沿着交通大道或河道,或湖滨,或高地向外发展,自成一区,不与贫民混杂。当人口增多,贫民区不能朝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发展时,也会沿障碍物最少的方向作放射式发展,因此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或楔形。在霍伊特扇形模式中,开始体现了城市交通特别是与中心商业区及对外交通设施相关的交通线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5、多核心模式。同心圆模式与扇形模式都是基于单中心城市空间模式,这两种模式共同的弱点是忽略了重工业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并低估了人口郊区化对商业中心的分离作用。美国社会地理学者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多核心模式,该模式强调,中心区往往不是一个圆圈形;不但一个都市的商业核心是多个的,而且其功能也是多个核心的。其中主要的商业区为城市核心,其余为次核心。这种都市空间结构多核心的形成有 4种因素:①有些活动需要特殊的设施或资源;②同样的活动往往聚集在同一地方;③引起相互冲突的不同性质的活动不宜聚集在同一地方;④有些活动在金钱上无力与某些活动于同一地方争地盘,只能选择都市边际处进行活动。这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促使相互协调的职能机构向不同的中心点集结,不相协调的职能机构在空间上彼此隔离,由此出现了同一都市的商业多核心、工业多核心、住宅多核心等现象。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的变化并非呈以中心向外围递减趋势,而是多峰值分布状态。多核心模式仍然基于地租理论,该模式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可能会改变以往的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变。

6、以上三大城市结构模式已被学术界誉为经典生态区位理论,对理解城市的空间功能分异规律和城市社区的社会经济结构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Chapinet al., 1957),尽管没有哪种单一模式能很好地适用于所有城市,但这三种模式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不同地区(Bardoet al., 1982)。

标签: 城市  结构  空间  模式  例子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