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物百科,有趣实用的百科知识!

手机版

有趣实用的百科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周易

在传承中发展的文化“北京曲剧”(传承中国戏曲文化)

时间:2024-03-18人气:作者: 佚名

在传承中发展的文化“北京曲剧”(传承中国戏曲文化)

文章目录:

1、在传承中发展的文化“北京曲剧”

2、淮海戏文化传承,淮海戏的传承与发展

3、华阴老腔的文化传承现状与发展问题

4、浅谈陶瓷文化的发展与技艺的传承

5、壮族舞蹈文化及传承与发展

6、猜你喜欢:

1、在传承中发展的文化“北京曲剧”

北京的曲剧是唯一一个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北京地方戏曲的剧中。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十年代初,北京曲剧的表演程式没有严格的行当之分。那么,大家对于北京的曲剧文化了解还是不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曲剧的发展

北京曲剧是汉族传统戏曲之一,他是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初名“曲艺剧”,1952年始正式定名为“曲剧”。单弦牌子曲也称“八角鼓”,是采用牌子曲联缀体,三弦伴奏,八角鼓击节演唱故事的一种说唱艺术,曲调丰富,形式多样。它的

2、淮海戏文化传承,淮海戏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戏曲的发展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遇到了一些困扰。很多戏曲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命的注入,一旦老艺人不在,那么,戏曲艺术就很多可能举步维艰。对于淮海戏来说,它的发展和传承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淮海戏的传承保护: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活跃和辉煌时期,自90年代开始,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特别是港台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对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淡泊,尤其在年轻人中少有听众。

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忙于生产经营,生活节奏加快,听众越来越少,年老的艺人难以继续演唱,年轻艺人纷纷改行,出现后继乏人、濒临灭亡的危险。

淮海戏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抢救和保护承载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对研究、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淮海剧团创立了不少反映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成果、文明新事的现代淮海戏,在观众中产生很大影响。

淮海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东北和西南两大表演流派,东北艺人多以唱工闻名,西南艺人则以做工见佳。单维礼将刚劲的[金风调]转入低音区演唱,又吸收徽剧[哭腔]而衍变为[悲调];葛兆田仿效工鼓锣唱法,创造了[小滚板]、[一挂鞭],一气能唱二三十句;女艺人王大娘改女腔[二泛子]为[嗨嗨调],把琴书、地方小调、工鼓锣等因素都融化于中,受到观众喜爱。同时表演动作也有了极大丰富与发展,女艺人赵大娘(赛蝴蝶)、谷大娘(白蝴蝶)及葛殿林之妻花蝴蝶,因动作花哨优美,被群众誉为“三蝴蝶”。

淮海戏的传承意义:

淮海地区处于北方鲁文化向南方吴文化的过渡和融合地带,由此,淮海戏的总体风格是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所以,她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知价值。

3、华阴老腔的文化传承现状与发展问题

华阴老腔,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危机。如果没有以好的方式去解决的话,那么问题只会更加严重。毕竟民间艺术的局限性很大。那么,直到现在,华阴老腔的现状和发展都是什么样的呢?或许,要传承下去有困难吗?

华阴老腔的现状于发展问题:

华阴老腔传承上的“封闭性”,在保证了唱腔“纯正”的同时,也客观限制了其传播范围。据史料记载,在最为兴盛的历史时期,老腔的传播也仅限于陕西周边的河南、宁夏等地,与当前红遍大江南北,影响波及海外的盛况不可同日而语。而到了

4、浅谈陶瓷文化的发展与技艺的传承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本期的陶瓷文化就于大家聊聊这陶瓷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隋朝瓷器也开始兴起于市。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用当今的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萧窑),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官窑)、定(民窑)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

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

5、壮族舞蹈文化及传承与发展

以前的壮族人以狩猎为生,因此壮族的舞蹈和狩猎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源自于狩猎活动,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巫师酬神。

那么,在壮族文化中,壮族舞蹈文化及传承与发展是什么样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最早记录,花山壁画中壮族舞蹈的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魏晋时代,僚人祭鬼神时,跳鬼鼓舞。名史家黄现璠认为:“秦汉时期,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汉代墓葬出土的实物有铜鼓、铜钟、羊角钮钟,木腔皮鼓、瑟、笛等。

壮族民间其它舞蹈,多模仿劳动动作。据统计,表现劳动和爱情生活的舞蹈多达几十种。着名的有舂堂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戽斗舞、绣球舞、捞虾舞、桃叶舞、斑鸠舞等。

壮族扁担舞,又称壮族打扁担,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表演,场地是在村前的晒谷场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均取双数,多是妇女。出场表演时,舞者手持扁担,相向而立,围着一条长一丈多、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大家口喊呼,于是上下左右相互打击,边打边唱边舞,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舞者时而双人对打,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连打;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动作优美自然,整个舞蹈优美清新。1955年,此舞被选参加全国群众业余歌舞观摩大会表演,获优秀奖。扁担舞,至今仍为壮族人民喜爱,表演娱乐。

壮族捞虾舞流行于广西德保县一带。它形象地描绘了壮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捞虾,遇上几个男青年在河边钓鱼的情景。表演的动作是捞、扒;演出的方式是:两个男青年手拿钓鱼竿,背着鱼篓,在河边钓鱼。不多时,来了四个女青年,她们手拿捞绞,腰系鱼篮,下河捞鱼虾。男的向女的打招呼,唱山歌;女的亦唱山歌回答。在男女一问一答的嘹亮的歌声中,男女双方翩翩起舞,队形变化三次,对唱三次,场面悠然热烈。唱的歌,其词多是谈情说爱,喜获鱼虾丰收。此舞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翡翠鸟舞流传于柳州武宣壮族居住区。道具用竹蔑制成鸟形,外糊绿绸缝以绿绒线作羽毛。当地人喜爱翡翠鸟毛色碧绿,啼声清脆,性情温和,视其为吉祥的象征。春节期间,一男子扮裴翠鸟,另一人扮老者,率鸟沿问到各家拜年演出祝福。表演时舞者进道具内,两手分执或勾住鸟头、眼、嘴、翅膀操纵杆,鸟头转动,眼张合,嘴作响,表现飞翔、觅食、饮水、洗澡、磕睡等亲切、动人的动态。舞毕从道具上拔一根“羽毛”送主人,祝愿主家人丁兴旺。主人酬以酒肉、红包。表演的技法与傣族孔雀舞近似,各类鸟形道具的舞蹈融入了壮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您可能也喜欢:

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

旧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融合:满族服饰

八角鼓,满族的戏曲艺术形式

凝结人民情怀和智慧的满族剪纸

6、猜你喜欢:

标签: 文化  曲剧  戏曲  北京  中国  发展  

最新文章